近期,一連串認證機構被暫停認可資質的消息在朋友圈轉發。認證君從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官網公開發布的認可公告中統計,從9月9日至今,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CNAS已暫停5家認證機構認可資質。那么,這些機構都因何暫停認可資質,其他認證機構該從中吸取哪些教訓呢?今天,認證君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分析。
1五家機構被暫停認可資質
從9月至今,短短兩個月時間,CNAS發布公告,暫停5家認證機構相關領域認可資質。此次密集暫停5家機構,從官方公布信息查詢,上一次暫停機構資質還是2015年9月7日。
根據規定,在認可注冊資格暫停期間,認證機構須停止暫停領域一切引用認可資格的宣傳,不得開展對認證客戶的初評和再認證(或復評)活動。
機構被暫停資質的消息發布之后,質量與認證微信(ID:cncete)等自媒體平臺都會第一時間轉發,為企業選擇機構提供參考。這是近期5家認證機構被暫停相關領域認可資質統計情況:
| 序號 | 機構名稱 | 暫停領域 | 暫停時間 | 暫停期限 |
| 1 | 上海挪亞檢測認證有限公司 | QMS(含EC9000)、EMS和OHSMS | 2016年9月8日 | 兩個月 |
| 2 | 斯邁德認證(上海)有限公司 | QMS領域和EMS領域 | 2016年9月8日 | 四個月 |
| 3 | 上海英格爾認證有限公司 | QMS領域、EMS領域和OHSMS領域 | 2016年9月10日 | 三個月 |
| 4 | 北京中物聯聯合認證中心 | QMS領域(含EC9000)、EMS領域和OHSMS領域 | 2016年9月29日 | 二個月 |
| 5 | 北京神舟時代認證中心 | QMS領域、EMS領域和OHSMS領域 | 2016年10月13日 | 三個月 |
2這些問題,認證機構需注意
在認證機構暫停信息發布之后,認證君從后臺或底部評論區收到不少信息,他們都在問同樣一個問題:暫停認可資質的原因?
在CNAS公開發布的機構暫停資質的公告中,并未注明暫停原因。那么,CNAS在檢查認證機構認可時,都會查哪些重點內容,在以往的檢查中,又發現了哪些主要問題?
認證君從CNAS曾經發布的一份認證機構認可專項監督檢查報告中,將其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進行整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而這些問題,也是認證機構需要重點注意的事項,僅供大家參考。
一、認證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發現個別機構超出認可范圍(特別是高風險小類)頒發帶有認可標志的認證證書問題。
2、發現部分認證機構超出行政許可范圍頒發認證證書問題。
3、發現個別認證機構在安排對臨時現場審核時未考慮路途時間,造成審核記錄與實際情況不符。
4、部分認證機構管理資源不足或管理人員能力較弱,認證過程管理存在一定不足:
①合同評審人員能力不足,發現因專業代碼錯判或漏判問題,導致審核組專業能力不能滿足要求。
②項目策劃人員能力不足,對結合審核有關人日數計算的要求不理解,導致審核人日數減少較多,影響審核有效性。
③認證決定人員能力不足,認證決定不能充分把關,一些審核過程中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認證結果存在風險。
5、部分認證機構審核資源不足或審核人員專業能力不足:
①機構能力分析評價系統的實施存在問題。發現部分專業審核員及技術專家不具備專業能力,審核組專業能力不足或無專業能力,影響審核有效性;
②審核組能力不足。出現非專業審核員審核專業過程、初次或再認證審核不能覆蓋全部認證范圍、未對關鍵場所或過程進行審核等問題。
6、部分機構信息通報存在問題。出現未上報審核信息、信息上報錯誤、將未經認可的不帶CNAS標志的證書上報CNAS信息月報系統等問題。
7、發現個別審核員申報專業能力時填寫的工作經歷與實際不符,造成機構錯誤授予專業能力。
二、發現獲證組織的問題主要有:
1、不具備必須的資質許可、認證的產品不在營業執照范圍內;
2、組織的體系文件不能滿足要求:如不能提供包括質量手冊在內的主要體系文件或體系文件中的內容與組織的實際情況無關;
3、體系運行方面的問題;
① 組織主要管理人員對質量體系實施情況不清楚,不能回答一些基本問題,不清楚誰是組織的管理者代表;
② 未實施內審、管理評審或內審、管理評審內容與本組織無關。
4、生產過程存在的問題;
① 現場未見對特殊過程實施有效控制,也不能提供近期控制記錄;
② 主要生產過程外包,但未對外包進行有效控制。
5、檢驗過程存在的問題
① 檢驗結果低于標準要求,未采取有效措施;
② 無進貨檢驗、過程檢驗、成品檢驗等檢驗過程控制記錄。
三、發現認證機構認證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證范圍超出企業資質許可或營業執照范圍;
2、審核組不具備專業能力;
3、未對關鍵場所實施審核;
4、建筑施工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審核中未安排具備審核資格的人員;
5、獲證組織的實際人數大于認證申請人數,認證機構未發現此問題;
6、審核組能力不足或不負責任,不能發現企業存在的嚴重問題,審核記錄或報告與企業實際情況不符。
以上這些認證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各認證機構需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