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媒體只要有氣候異常或者有自然災害都算在了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賬上,如果誰質疑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影響,似乎就是不尊重科學,不尊重事實或者是不道德的議論和行為。氣候變暖是正在發生發展著的事實。看過一些資料這樣描述的,大致意思是在我國5000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的氣溫波動也就是在+2到-2之間,極限高溫和低溫差距不超過4攝氏度,最近1000年的氣溫上下波動不超過1攝氏度。年平均氣溫下降1攝氏度,那么中國的年降水量平均要下降100毫米,而且越向北,降雨量下跌的越多,反之則反之。400毫米降雨線是農耕的生死線,只有降雨量大于400毫米才能農耕。有氣象專家也提出,地球正處于一個變暖的周期,見下圖。
由于氣候變暖,2020年800毫米降雨線首次強行翻越了秦嶺,導致嚴重干旱的陜北、甘肅降雨量明顯增多,也給中國北方帶來了更多的雨水,也使部分北方地區植被在恢復。大象北遷這一物候現象與河南水災同屬地球氣候變暖的直接結果。
丁仲禮院士在接受魯健采訪時也大致表達了這個意思,氣候變暖這是個事實,但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敏感性是不是像現在議論說的那樣就不一定了。為此我特在網上查了一下相關數據,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占比有兩個方法表述的數據:一個是體積法數據,一個是重量法數據。查得體積法數據如下:“正常的空氣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是:氮(N2)約占78%,氧(O2)約占21%,稀有氣體約占0.939%(氦He、氖Ne、氬Ar、氪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O2)約占0.031%,還有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水蒸氣(H2O)等”。這是幾百年形成的存量數據才只有 0.031%,那么每年的增量數據會占 0.031%總量數據的多少?會不會像一些媒體說的那么敏感?似乎難于簡單去下一個結論;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個不爭的事實,諸如霧霾天氣的形成就是人類活動的直接結果。但人類活動形成霧霾與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形成氣候變暖是不是具有當然的邏輯聯系,這在邏輯上是不能形成閉環的,因為地球本身的冷暖變化周期也會使地球變暖的。至于變暖后形成的自然災害就同樣具有必然性的。
第二個方面是地球在太陽系內,地球上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太陽。前幾年有個朋友有個簡單的匡算,說是太陽每秒鐘輻射到地球的能量至少在500萬噸煤以上(網絡資料也有這一說法)。太陽活動是不是也有什么周期,尤其是那個輻射能量大小變化的周期。如果有,那地球溫度的變化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也是必然的。可見,被炒的沸沸揚揚也驚動了聯合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似乎在邏輯上沒有閉環。
對氣候變暖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是跟著感覺走還是跟著理性走?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美西方遏制中國有三個方面的話語體系,即把人權、環境和能源問題政治化,氣候外交已成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用能權和碳排放權本質上就是發展權,正是從這個角度看,雙碳目標既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低碳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人們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優化和環境面源治理方式融合優化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博弈。作為節能戰線的一個老兵堅信黨中央深思熟慮的正確決策,按照統籌兼顧、分步實施和全國一盤棋的要求,做好本地區本單位本崗位的工作才是正道!
沈國平
202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