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來的全球化沖擊,正在不斷磨平地域險壑,加速催發跨界融合。在“互聯網+”的破壞性創新沖擊下,傳統行業正在紛紛被轉型、被改造、被滲透,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紛紛涌現。面對“互聯網+”引發的變革大潮,以符合性評定和公示性證明為基本功能的第三方認證活動,正在面臨顛覆性挑戰。如何利用互聯網精神、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平臺與技術,創新第三方認證服務的價值創造模式,值得每一位從業人員深入思考。
1第三方認證發揮的作用和領域 社會發展進入20世紀,全球化、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加速推進,第三方認證活動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除傳統的質量認證、環境認證外,有關低碳、社會責任、電子商務等諸多新認證制度紛紛推出。表面看,第三方認證的適用領域似乎可以無限擴張。但是從事物發展的軌跡來說,任何事物都存在從萌芽、生長到成熟、衰退甚至消亡的生命周期,第三方認證自然也不例外。第三方認證在質量信息不對稱度越來越強、質量問題可追溯要求越來越高、社會誠信度越來越受關注的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傳遞信任、降低成本、加快流動。
2“互聯網+”正在全方位擠壓認證活動的價值空間
“互聯網+”正在加速實現質量信息的對稱、完備和及時,正在全面重塑智能生產線上全過程的自動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正在徹底重構萬物互聯背景下的社會誠信體系,傳統第三方認證活動的價值創造模式和生存空間,正在面臨全方位擠壓的嚴峻挑戰。
首先,“互聯網+”帶來的產消日益融合,使信息不對稱度大幅下降。解決質量信息不對稱問題,是第三方認證存在的基礎。但是,由于互聯網的基因天生就是去中心化、扁平化、信息高效傳播以及信息公開透明,從而導致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接和實時反饋,大大壓縮了認證等第三方中介服務的空間。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使消費者/用戶對于產品和服務的評價更容易且更廣泛地被看到,急速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度。顧客參與“設計、生產”,產消實現充分融合,質量信息不對稱度將逐步趨近于零,使社會對第三方認證的需求將大幅減少。
其次,“互聯網+”帶來的制造全面智能,使質量波動幅度日趨穩定。“互聯網+”正在推動傳統生產制造模式發生革命性變革。在信息系統支持下,用戶、原料、設備和產品之間實現實時交互,協作協同更加精準、資源配置更加高效、供方質量更加受控、制造環節更加穩定、計量檢測不斷升級、質量信息更加透明,從而推動質量波動幅度不斷接近質量基準線,這將使傳統認證活動面臨“不變則亡”的沖擊。
再次,互聯網+”帶來的萬物廣泛互聯,使社會誠信體系日益透明。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信用經濟。將互聯網因素引入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之中,將使誠信網絡迅速覆蓋全體公民。無論是供方還是需方,守信則可獲益,失信寸步難行。在互聯網改變社會信用體系背景下,第一方自我聲明的含金量將重新回升,第二方審核結果和來自顧客的消費體驗將隨時可查,更多的質量信用擔保信息或擔保機制可供消費者選擇,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傳遞和交易達成將更加順暢和便捷,但相應地,也大大減少了社會對第三方認證證書的需求。
3認證機構的“互聯網+”轉型之路
對于認證行業而言,面對“互聯網+”大潮帶來的挑戰,不變則敗。未來,積極利用互聯網工具,主動改造傳統認證業務流程,搭建伴隨客戶成長且全行業共享的數據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質量資源匯聚,成為從業機構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
第一,堅持專業化運作和管理。一方面,在“互聯網+”的全面滲透下,分工與專業化將更加細分,新的檢測認證需求將不斷出現。根據邁克爾.波特提出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專一化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未來認證機構應著力在細分市場上先做專再做強再做大,就像SGS深耕能源礦產、工業檢測,華測檢測則著力挖掘生命科學、食品環境檢測。通過聚焦專業領域,突出差異優勢,開辟屬于自己的藍海。另一方面,要主動引入大數據分析、信息化系統等先進網絡技術,加強對認證業務過程質量的控制,加強對獲證產品質量與加工設備、工藝參數等相關因素的預測、分析和改進。
第二,加快一體化整合推進。不僅要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發展,而且要對標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英國標準協會(BSI)等國際品牌,在既有認證業務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上下游業務,打造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涵蓋標準制定、分析測試、認證檢驗和計量等在內的綜合性集團。針對重點開發的目標市場和業務領域,形成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托、以信息化為平臺、并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權威質量溯源體系。
第三,打造顧問式發展模式。發揮第三方認證專業化評價技術優勢和獲證企業量大面廣的基礎,在更為宏觀的行業、區域層面,廣泛收集優秀企業的最佳實踐,不斷積累認證產品所屬行業發展趨勢、整體質量狀況、最佳生產制造方法、裝備與工藝參數設計、供應商質量信息、客戶需求偏好與分布特征等大質量信息,將機構自身定位于獲證組織的全天候戰略性顧問,將增值認證服務嵌入到客戶的全生命周期。
第四,建設平臺化智庫機構。智力資源是一個機構最寶貴的資源,是競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每一家認證機構,均應著力打造成為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特色新型智庫。一方面,搭建泛在互聯信息平臺,廣泛匯聚領域內相關研究成果、政策動態、標準更新、會議論壇等動態信息,分門別類形成專題數據庫、對標案例庫等知識產品,另一方面,通過混合所有制等有效方式,聯合有實力的戰略投資方,共同發展眾籌、眾包、眾設等新型信息服務。注重認證業務研究、獲證企業研究和宏觀行業研究,強調新型認證制度輸出、標準輸出和增值服務輸出,不斷推出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價值創造新模式。
本文作者:田志友(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