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的一則消息引發認證行業地震:7月18日,有客戶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發現,北京中聯天潤認證中心及其分中心已注銷。
細心的小伙伴查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官網發現,該機構于2018年12月11日被暫停管理體系領域認可注冊資格六個月,暫停期滿后,于2019年6月11日申請注銷認可資格。
2018年12月11日,CNAS發布總第613號公告,根據機構申請,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按照《認證機構認可資格處理規則》(CNAS-RC02)的規定,決定自2018年12月11日起暫停北京中聯天潤認證中心管理體系領域認可注冊資格六個月。在認可注冊資格暫停期間,認證機構須停止該領域一切引用認可資格的宣傳,不得開展對認證客戶的初評和再認證活動。
今年6月11日,暫停期滿后,CNAS發布第643號公告,根據機構申請,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按照《認證機構認可資格處理規則》(CNAS-RC02)的規定,決定自2019年6月11日起注銷北京中聯天潤認證中心管理體系基本認可制度認可資格(認可注冊號CNASC101-M)(含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領域(含工程建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領域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領域)。注銷后,該機構須停止上述認證領域一切引用CNAS認可資格的宣傳,不得以獲得CNAS認可的身份開展相關認證活動。
在上述認證領域內,該機構應即時收回、銷毀所頒發的帶有CNAS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等一切帶有認可標識的文件,否則將承擔由此引發的相關責任。
這不禁讓客戶擔心,認證機構與一般企業性質不同,本來是用來傳遞信任服務社會的,它的存亡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與已經獲證的企業利益密切相關。
近幾年很多機構都是走快速路線,短期內迅速發證,又在短時間內迅速注銷,已經獲證的幾萬家企業怎么辦?他們的利益誰來保障?隨著認證行業監管加嚴,這種事情的發生將不是個案,希望認證機構在退出時能對后續事宜作出合理安排,不是一走了之;也希望監管部門能制定相應的退出機制,使得再有認證機構退出市場時,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企業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