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形成了新氣候變化目標。其內容包括: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5%;2030年碳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提出2060年時非化石能源比重超過80%等。
張希良認為,到2060年電力消費量將達到約15萬億度,同時電力和工業兩行業在“十五五”初期應盡快實現碳達峰,電力行業提前15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相對于交通、建筑、民用甚至一些工業行業來說,電力行業減排成本較低,因此,張希良認為電力行業提前碳達峰碳中和能夠減緩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壓力。
“風能和太陽能是未來裝機容量的增長核心。”張希良分析認為,從裝機容量來看,煤電“十四五”期間要增加一部分裝機容量,到2030年增幅不大,2030年以后煤電總裝機容量與常規煤電裝機容量將呈下降趨勢。同時,常規煤電利用小時數也會迅速下降。在此基礎之上,煤電從主力電源轉換為保障性電源,可再生能源將被大規模利用。通過可再生能源電力規劃與優化調度模型推算,未來對抽水蓄能、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需求量非常大。
張希良認為,常規煤電2025年后發電量將有所下降,2045年常規煤電將完全不發揮作用,到2050年時,可能非化石電力比例將超過95%。
張希良在論壇中分析了2025年全年典型時段運行狀況,其中考慮了負荷、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等因素。張希良認為,到2025年時,對煤電靈活性要求將會提高,儲能充放電相對而言有限。雖然目前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較快,但可再生能源瞬時出力并沒有超過電力負荷。
張希良預測,2030年將需要更深度的煤電調峰,且波動更加顯著,同時對儲能的需求將增長。到2060年時,煤電基本不再發揮作用,部分煤電加裝CCS,還有部分氣電機組也加裝CCS,彼時非化石能源發電將超過90%,甚至達到95%以上。張希良認為,未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瞬時出力總和將在部分時段超過電力負荷,就需要更大規模的儲能進行匹配。同時儲能技術成熟后的成本下降,也將支持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要實現電力系統的轉型,不光技術要創新,體制機制上也要進行創新,比如電力市場化改革、電力價格體系的改革。電力市場化改革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張希良認為,未來還需要建立綠色電力市場,發展可再生能源,相較于過去通過供給側政策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未來還需要從需求側角度推動市場發展。同時未來還需考慮可再生能源間歇性、隨機性方面等問題,建設容量市場。
張希良認為碳市場對可再生能源發展也有很大作用,因為我國碳市場把工業行業間接排放也納入核算,這有利于工業企業消費可再生能源。
此外張希良還建議,碳市場可引入配額拍賣,進一步使得可再生能源更加有競爭力。針對碳市場和綠電市場協同問題,張希良認為未來有兩大發展方向:一個方向是企業購買綠電證書,比如鋼廠在間接排放里可以進行抵扣,另外一個方向是未來發電企業進行履約時,允許發電企業購買綠色電力證書來抵扣發電企業的排放。
以上信息源自于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立,僅供學習參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